在中国近代史上,左宗棠收复新疆无疑是一场扭转西北危局的壮举。
但很多人只知道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最后取得了胜利,却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还有,当64岁的左宗棠抬棺西征时,他面临的形势有多么的严峻。他是如何在四面围困的状态下实现突围的?
要知道,历时2年的新疆之战,左宗棠不仅要面对美英的双重压力,还要应对朝廷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的发难。
最后能够取得胜利,实属不易。
同时,当时伤亡之惨重、高级将领阵亡比例之高、军费消耗之巨大,在晚清战争史上实属罕见。
左宗棠“抬棺出征”
1864年,当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变”牵制了清政府主要兵力时。
新疆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动乱,各地豪强趁机割据,形成了伊犁、库车、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和和田五个地方势力。
各大势力相互角逐,本来就已经够乱了,可喀什噶尔地区还引进了“外援”,使得原本的格局更加混乱。
那个外援就是臭名昭著的“阿古柏”。
阿古柏,原是中亚地区“浩罕汗国”的军事头目,1867年进入南疆后势力更盛,先后灭掉各大势力后,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
在他的高压管理下,新疆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那时起南疆地区开始怀念大清王朝,并不断有人前往京师向清政府求援。
与此同时,沙俄趁机出兵占领伊犁,英国则与阿古柏政权达成通商协议,成为其背后支持者。
眼看着新疆将落入他人之手,加之有新疆部族的求援,清廷陷入了大讨论之中。
于是,就爆发了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集中资源加强沿海防御,其理由是“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而左宗棠则力陈新疆的战略重要性:“若不保新疆,陕甘难安;陕甘不安,则中原危矣!”
他尖锐地指出,一旦新疆沦陷,列强将扶持阿古柏建立傀儡政权,进而蚕食河西走廊和陕甘地区,最终势必威胁京师安全。
经过激烈辩论,清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折中建议。
于是,1875年,64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收复新疆的军事事务。
左宗棠“面临的压力”
左宗棠虽然拿下了收复新疆的任务,不至于让新疆落入他人之手,可拿下任务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等着他的还有不少压力:
1、军费问题
当时清政府因连年战争和巨额赔款已国库空虚,仅能拨付200万两军费,各省协饷勉强凑齐300万两。
而左宗棠估算西征至少需要800万两白银。
面对资金缺口,朝廷又不能给力,左宗棠再次找到了老搭档胡雪岩。
最终他通过红顶商人胡雪岩向外国银行借款,前后共借贷超过3000万两,年利率高达10%-14%。
看似暂时解决了军费问题,但巨额借款也给羸弱的大清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风霜。
2、补给问题
新疆距内地数千里,运粮成本惊人。
据《左宗棠年谱》记载,从河西走廊运粮至巴里坤,每百斤粮食运费高达20两银子,是粮价的二十余倍。
要想打持久战,从内地运粮肯定不现实,即便粮食供应得上,运输成本也负担不起。
为此,左宗棠后来在兰州、肃州、哈密等地设立了粮台,并命令部队“且战且耕”,在哈密、巴里坤等地屯田20万亩,解决了部分军粮问题。
3、装备问题
为了打赢战役,左宗棠下了血本,花重金购置了西洋火器。
当时通过上海采办局购买了德国克虏伯大炮、英国马蒂尼-亨利步枪等先进武器。
有了装备,可是要运动前线却是大问题,庞大的机器要穿越沙漠异常艰难。
文献记载,为了解决问题,运输人员不得不将大件的装备拆成小部件进行运输,即便如此,骆驼运输每天最多行进二三十里。
4、海防派的掣肘
即便朝廷最终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战略,可实际执行过程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仍不断质疑西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