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村超”“苏超”火爆到文旅局长“出圈”,全国“文旅之争”已从流量“内卷”转向品质与内涵深耕。
安徽此举,实则是借美食重新审视自身文化、发掘深层价值 —— 美食一头连着城市记忆与文化根脉,一头系着餐饮、住宿、旅游等消费业态,“超级皖” 正是要让安徽美食以全新姿态走进全国视野。
美食基因 得天独厚的食材宝库
安徽,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为美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材。
皖北平原是全国重要粮仓,小麦产量稳居前列。磨成的面粉,能变出太和板面、亳州牛肉馍、淮北烫面等非遗面食或地方文化符号,筋道麦香里藏着安徽粮食大省的底气。
太和板面 来源:小红书@EastAsia
淮河两岸自古富饶,阜阳“万亩粮仓” 麦浪翻金,蚌埠的淮河金湾催生出蚌埠小龙虾、五河螃蟹、怀远石榴等鲜味;长江穿境而过,铜陵、安庆、芜湖等沿江城市把河鲜做得出神入化,巢湖银鱼、铜陵鱼圆汤(枞阳鱼圆子)皆是功夫菜,鲜得地道。
铜陵鱼圆汤 来源:小红书用户@111138691
皖南多山,群峰间藏着另一番滋味。山笋纤维细腻,菌类鲜味浓郁,成就了皖南名菜胡适一品锅,其因山区物资运输不便,将多食材一锅炖煮;红烧臭鳜鱼同样因交通限制催生发酵工艺,都是山地环境与饮食智慧的碰撞。
胡适一品锅 来源:小红书@南京小汤唯
这些丰富多样的食材,为安徽的美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让安徽成为名副其实的食材宝库。
美食江湖 “散装”下的丰富与突围
安徽美食,素来带着“散装”气质。
这种“散”,源于地理与气候的跨度。地跨南北,平原、河湖、山地丘陵错落,造就了 “皖北面食繁、皖中米食欢、皖南近江南” 的饮食格局。
此外,另一方面来看,实际上的徽菜是以皖南菜(黄山、宣城)为渊源和主流,涵盖了皖北菜(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淮南菜、合肥菜(合肥、六安、滁州)、皖江菜(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在内的五大派系。
据坊间不完全统计,安徽大大小小的美食有2000余种,经过官方的美食评选,仅代表性菜品就有970道、特色小吃200道,品类之繁可见一斑。这种美食散装的姿态和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客观上为“超级皖”提供了宏观的、底层的叙事逻辑。
“散装”并非无序,各地正尝试突围。
例如,黄山市为推动徽菜产业发展,制定了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等26道菜肴制作标准。
日前,淮北市政府召开第38次常务会议,会上审议了《淮北烫面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而在阜阳,地方网友也在不断呼吁加强对太和板面的推广,当地也积极作出回应,将制定《关于加快太和板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包含鼓励研发、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内容。
“超级皖”以地市为单位,汇聚老字号、非遗从业者、民间高手同台竞技,用“专业评审30%+大众品鉴40%+网络人气30%”的标准,正是要让分散的美味被更清晰地看见。
徽味传承 非遗里的千年匠心
烟火气中,藏着代代相传的手艺。这些非遗美食,是安徽味道的活化石。
淮南豆腐制作技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作为国家级非遗,见证了 “豆腐发源地”的底蕴;
符离集烧鸡与德州扒鸡齐名,位列“中国四大名鸡”,如今形成全产业链,据不完全数据,其年产值超50亿元;
符离集烧鸡 来源:宿州埇桥政府官网
徽州臭鳜鱼制作,2008年被列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7-10天盐渍发酵,“热油煎、辣酱焖” 后,鱼肉蒜瓣分明,回味带果酸;
臭鳜鱼 来源:黄山文旅
乾隆年间得名“无字碑”的五城茶干,现已衍生出20余种口味,据不完全数据,其年产值近3亿元。
这些手艺,是祖祖辈辈辈辈把热爱揉进柴米油盐,让安徽味道有了时光的厚度。
美食品牌 从“流量”到“留量”的破局
对安徽而言,美食是提振消费的关键抓手。
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如何把美食流量变成“留量”?
《安徽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已明确,要培育消费新场景、推动传统消费升级。“超级皖”正是“文旅赛”融合的创新实践。
散装的美食大省安徽,就像五根手指,五指分散时各有所长,合拳时亦能发力。“超级皖”的意义,正是将美味搬到台前,通过比赛、竞争加深外界对安徽各地特色美食的印象。同时拧成一股绳,全军出击,让“徽味”真正香飘全国。(文/丰言平)
推荐阅读:
来源:凤凰网安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