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5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含延续资助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项目资助结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深圳大学、湖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山大学、长江大学先后发布获批情况。
长江大学
8月3日,长江大学校友总会消息,长江大学副校长赵辉教授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与优化调控项目成功入选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
赵辉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油田企业重大课题等10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石油工程、计算数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研究发展了新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及优化调控技术,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近30个油田取得了应用和推广,同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资助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主办期刊《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进行封面和长文综述报道,相关技术被集成和引入到全球最大的油藏数值模拟开源软件MRST(挪威科技工业研究所)和雪佛龙、壳牌等国外石油公司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中。
中山大学
8月2日,中山大学消息,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刘斯洋副教授成功入选2025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刘斯洋副教授长期从事遗传统计、生物信息学及人工智能领域方法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围绕如何高效识别疾病遗传与环境病因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发了多项创新算法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真实世界健康医疗大数据,系统解析生命早期妇幼人群疾病及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构建了部分疾病的预警与干预模型。
哈尔滨医科大学
8月1日,新华网消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勇教授获选2025年度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
麻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星联教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普外科学科带头人,肝脾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肝脏微创外科主任。先后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哈医大一院杰出青年培养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8项。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机器人及腹腔镜肝胆外科微创手术,完成多例区域首次开展高难复杂术式,连续3年上榜“中国好大夫”榜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8月2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消息,该校附属中心医院宋勇峰教授申报的“脂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资助金额为400万元。
宋勇峰教授始终坚持从临床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以治病救人、服务患者所需为中心,从医学实践中凝练和发掘科学问题,针对当前脂代谢紊乱机制不清、病因不明、缺乏对因干预策略等临床难题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在脂代谢紊乱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胆固醇毒性新理念,指出过量胆固醇在多种疾病中的潜在危害,拓展对胆固醇的作用以及高胆固醇相关疾病的传统认识;明确了垂体激素水平异常是高胆固醇血症的成因,证明垂体促激素可直接调控脂代谢并阐明分子机制;鉴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脂代谢调控的新因子并阐明分子机制,提出了干预垂体激素防治高胆固醇血症的新策略,为疾病治疗提供潜在干预靶点。
深圳大学
8月1日,深圳大学消息,该校数学科学学院王寒霄老师申报的《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项目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B类项目(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王寒霄2022年至今就职于深圳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助理教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随机控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主要关心时间不一致控制问题、随机 Volterra 积分方程及相关偏微分方程、随机线性二次问题等。
这是数学科学学院连续第四年获批此类项目:胡耀华老师(2022年获批)、高延老师(2023年获批)、周泽老师(2024年获批)和王寒霄老师(2025年获批)相继获得资助。
湖北大学
8月1日,湖北大学消息,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食品安全研究院陈苗苗教授申报的“食品安全传感检测”,成功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实施周期3年,经费200万元。
该项目将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关口前移,聚焦花生黄曲霉侵染产毒柔性传感原位监测方法,揭示ARC菌剂对花生黄曲霉菌生长、侵染和产毒阻控靶点,解析抑制作用机制,旨在为花生等粮油食品真菌毒素污染高效防控提供重要理论基础。陈苗苗教授长期致力于食品安全传感检测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获授权专利3项。
安徽农业大学
8月1日,安徽农业大学消息,该校植物保护学院陈静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类)《辣椒天然抗病蛋白L3识别病毒激活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成功获批立项。
该项目针对严重危害辣椒生产的RNA病毒及寄主抗病资源缺乏问题,以辣椒天然抗病蛋白L3为核心,解析分子机制、挖掘抗病基因资源。研究成果旨在为辣椒等重要经济作物建立持久、广谱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策略提供理论支撑。该项目获批进一步夯实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为相关学科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8月1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消息,该所杨学勇研究员获A类资助(原杰青)、张金喆副研究员获B类资助(原优青)
杨学勇,1982年生,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蔬菜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主要围绕葫芦科瓜类等作物源库互作的生物学过程,挖掘和解析关键变异、变异与基因组互作、变异与环境互作,并定向创制变异来改良作物。旨在建立广泛适用的方法论,系统地进行源、库、流的科学改造和设计,实现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环境适应性的协同提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6项。以通讯/第一作者在Cell、Nature Plants、the 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国家优青、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担任中国园艺学会蔬菜专委会秘书长,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园艺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Vegetable Research等SCI期刊编委。
张金喆,1989年生,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员。2011年7月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学士学位,2017年7月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蔬菜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骨干成员,长期致力于番茄风味物质代谢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发现了“糖刹车”基因CDPK27等多个控制风味物质积累的关键基因,完善了风味调控的分子网络,为番茄风味改良提供了重要靶标和理论指导。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各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植物新品种权2项;202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2023年入选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中蔬英才所级青年英才”。共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2篇)、the Plant Cell、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等期刊发表论文8篇。
目前,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已自主培养3人次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资助,7人次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 类)资助,充分彰显了研究所青年人才在全国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也表明研究所在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加速培育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官网”,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