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任正非的一句话,又让全球科技圈起了波澜。
《人民日报》罕见刊出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深度专访,一向低调的任总开口,就给了整个芯片和AI产业链一记硬核震荡。
紧接着,仅仅两天后,英伟达CEO黄仁勋就在巴黎的科技展上接话,不仅正面回应了任正非的言论,还公开表达了他对中国AI能力的看法,言语中不仅没有轻视,反而流露出几分认真对待。
小编认为,这一来一回的信息,传递的不仅是中美技术博弈的新格局,更是一个核心观点:AI时代,中国并不需要靠“单芯片称王”,我们完全有自己的玩法。
这一次任正非讲得很清楚:华为的芯片单体性能确实落后一代,但通过“群计算”、“非摩尔定律”、“数学补物理”等方法,在整体实用层面,照样能实现AI任务的性能目标。
这句话不是自谦,也不是打太极,而是透露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思路:既然硬件受限,那就用体系结构上的创新来打补丁,以并行计算弥补单点性能差距。
黄仁勋听懂了,也认可了。他明确表示:“AI是一个可以通过并行解决的问题,如果单台计算机不够强,就用更多的计算机来完成。”
同时他还补充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 “中国的能源资源非常充足,他们可以用更多芯片来解决问题。”
这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实际上背后有非常现实的技术逻辑:数据中心的电力支撑是并行计算的基础,而中国目前的能源供给能力、算力部署规模、工程师资源,完全有能力支撑这类大规模集群计算。
俗话说得好,路不通了,那就换条路走。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的限制,确实在硬件层面卡了脖子,但说白了,也逼着中国技术人走出了另一种路径。摩尔定律过去几十年是推动硅基芯片升级的黄金法则,但现在早就显现疲态。
任正非这次不绕弯子,直接指出:“非摩尔补摩尔,数学补物理,群体计算补单点计算。”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华为盘活本土AI生态的真实路径。比如,在AI训练中,把过去依赖单颗高性能GPU的架构,替换成大量协同工作的中等算力处理器,通过软件协同、模型压缩、数据分流等方法实现任务完成。
这种思路,在当前的环境下,反而比纯靠卡脖子高性能芯片更加稳定可控。
黄仁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无奈。他公开表示:“我们已经告诉所有投资人,未来我们的财报预测不会再纳入中国市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美国你不让我卖,我就不指望了,可问题是,中国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华为的算盘:中国市场够大,AI生态可以自己玩。
任正非这次谈话的另一个核心,是对内循环技术生态的信心。他说得很清楚:华为可以覆盖中国的市场需求,也可以服务其他市场。
小编认为,这句话看似平静,实则份量十足。因为在美国持续对中国高科技出口“卡脖子”的背景下,这种“自建生态、自研路线”的模式,就是一种对抗。
你不卖,大不了我们就不买;你卡我们,我们换条路走。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体量,已经让自己玩变成了一件可行的事。
AI的落地应用场景,从政务、教育、医疗、制造到交通、金融,中国有全球最多的用户量、最复杂的需求和最多样的数据,这意味着:哪怕只是为内需服务,也足以构建一个独立、繁荣的AI产业生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黄仁勋在谈话中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判断:“当所有AI开发者都集中在中国时,中国的技术堆叠将会占上风。”
这不是恭维,而是一种战略观察。
说白了,在AI开发者数量、数据量级、产业落地速度这些方面,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在发挥作用。一旦形成正向循环,技术层面的势能会持续叠加,即便不是每一个节点都领先,但最终在系统层面,依然有可能实现超车。
结语:别低估任正非,也别低估中国的AI路线。
小编认为,任正非这次讲话的核心,其实不是反驳美国,而是向全世界展示:在受限环境下,中国依然能用自己的方法跑通AI这条路。
技术不是神话,它是逻辑+执行力的结合。美国可以限制芯片,但限制不了工程师的创造力,更限制不了中国市场的能量。
所以别再说芯片落后一代怎么办?因为我们可以用更多的芯片,一样把问题解决。
你说含金量?任正非这次的话,就是中国AI战场上的定心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