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下午1点51分,2025年立秋要来了。农历是闰六月十四,这日子有点特殊。
按民间说法,过了中午算“晚立秋”,俗称“闭眼秋”。还有个说法看农历单双数,十四是双数,叫“母秋”。老辈人常念叨:“上午立秋凉飕飕,下午立秋热死牛。
”“母秋”配“晚立秋”,农谚里这组合可不算“凉快”。可这说法准不准?
庄稼人心里直犯嘀咕。先看节气时间,立秋是夏秋交界的坎儿。但气象学上,入秋得连续五天平均温≤22℃。
现在才8月初,末伏要到8月19号才结束。地表攒了一夏的热,哪能说散就散?
今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偏强,华北黄淮气温比常年高。
气象部门早说了,未来几天高温还得“赖着不走”。农谚说“热死牛”,倒和这预报对上了。
可科学咋看?专家说立秋早晚和气温关联不到50%。大气环流、海洋活动这些,影响更大。
闰六月的“早”“晚”说法,本来就有争议。有人觉得闰六月算“早”,但主流还是看中午分界。
说法多归多,地里的活可不能等。
玉米正灌浆,花生在结荚,最忌干热天。“秋老虎”一来,早晚温差小,庄稼容易“喘不上气”。得勤浇水,别让地干得裂缝子。
家里老人爱“贴秋膘”,可天热吃太腻,反而不舒坦。吃瓜得选凉性小的,南瓜、冬瓜比西瓜更稳当。
晒秋的人家要盯着天,万一突来场雨,晒的粮食就糟了。
全球变暖这些年,“秋老虎”比以前更猛更久。老经验能参考,可不能全靠它。具体热到啥程度,还得看后续天气咋变。
农谚是老辈人的智慧,像本“土日历”。但种庄稼看天,还得信气象部门的准信儿。后天立秋了,您家准备咋“迎秋”?
地里活计安排妥了没?
评论区唠唠。注:天气变化快,具体以当地气象部门预报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