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竹节草”影响,广东这波暴雨真是"超长待机",惠州更是直接开启"看海模式"。
2025-08-06最新消息,部分城区积水都快漫过电动车座垫,有老旧小区一楼住户连夜转移,朋友圈刷屏"家门口划船"的视频。当地消防和应急部门已经全员出动,但排水速度还是赶不上老天爷倒水的节奏。
犀利辣评
1. 城市排水系统:老毛病遇到新考题
每次暴雨必涝,惠州某些路段简直成了"内涝打卡点"。这次连主干道都沦陷,说明光靠修修补补的"打补丁式"改造根本不够用。专家早就呼吁的"海绵城市"建设,在部分区域还是停留在图纸上。更扎心的是,有些新修的楼盘居然也"随大流"积水,这验收标准是不是该"回炉重造"?
(补充细节)有网友拍到某小区地下车库变身"水族馆",几十辆泡水车等着理赔。物业辩称"百年一遇暴雨",但居民翻出手机天气APP打脸:"这五年都第三次'百年一遇'了!"
2. 应急响应:快中有慢的民生痛点
虽然救援队伍反应够快,但部分社区还是出现"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比如有菜市场摊主抱怨,凌晨积水时没人通知,早上醒来发现冰柜全漂起来了。更让人揪心的是,某些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等救援人员赶到时,家里积水已经没过脚踝。
建议每个社区标配"应急明白卡",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城中村,不能光靠微信群通知——暴雨断电时,智能手机还不如大喇叭好使。
3. 气候变化的"学费"不能白交
"暴雨包月套餐"越来越频繁,但很多人的防灾意识还停留在"等政府来救"的阶段。这次有年轻人被困办公室,饿着肚子等救援时才发现:抽屉里连包饼干都没囤。反观日本等灾害多发国家,普通上班族包里常备应急物品,这点真该学起来。
(盛世建议)商场、写字楼这些人员密集场所,能不能标配应急物资柜?就像共享充电宝那样扫码取用,费用纳入物业管理费。毕竟防灾不是"一阵风",得变成日常习惯。
盛世观点
天灾面前没有"甩锅"的余地。既要给奋战一线的救援人员点赞,也要清醒看到:从管网改造到社区互助,从预警精度到个人应急包,每个环节都藏着提升空间。记住:城市的"抗涝体质"是练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下次暴雨再来时,希望热搜上的"城市看海"能变成"暴雨无感通行"。
#暴雨内涝 #城市韧性 #应急响应 #民生痛点 #气候应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